傳統上肢體心靈形成的五大因素為:遺傳、體能活動、情緒與心理活動、營養、環境。
其中一個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因素就是情緒與心理活動。
大多數人可能不會把情緒經驗和生理症狀聯想在一起。相反的,有多少人會從身體結構追朔自己的個性及情緒經驗? 然而越證據顯示:我們的情感和態度會直接影響姿勢、動作、呼吸和成長。
想像在你緊張沮喪的心情下,伴隨而來的是腹部的不適,也許還有呼吸急促的現象。如果你每天必須讓這種身心狀態維持好幾分鐘,連續幾個月之久...經年累月,你的腹部和胸部肌肉反映了這種緊張狀態,在壓力與阻礙下便開始變形。
再想像你很不快樂,情緒很低潮。讓自己的身體根據這情緒擺出姿勢:你可能聳起肩膀,胸部縮進去,全身反映出一股沈重的感覺。
我們的肢體根據情感塑造成形,反之,情感也會被侷限在肢體組織裡面變成習慣。
身體在某種程度上可說是我們情緒經歷、心理活動及身心習慣的產品。而未發洩的受阻情緒也會影響肢體心靈的順暢。
所有感覺和情緒一旦形成後,必須經歷壓力、充電、紓解、鬆弛等四個階段,才能在肢體心靈繼續流通,並促成自我淨化。
如果發洩過程有些階段無法順利完成,情緒引發的廢物大量累積(往往是在腹部),開始造成壓力、形成武裝,造成能量受阻的部位不適、衰弱、緊張、不健康,進而產生疾病。
而身體就像是心靈的自傳,記載著靈魂在成長的道路上,透過種種的情緒活動與心理習慣所形塑出的性格、處事態度、人際關係、情感狀態,以及心靈深處幽微的點點滴滴。
『每當胸部肌肉得到舒展時,被遺棄或被忽略的感覺就一再出現;按摩背部上方則會產生強烈的憤怒情緒;按摩下顎會釋放出悲傷;按摩臀部釋出性壓抑;肩膀則會傾訴無窮盡的負擔和透不過氣的責任』
這也是在瑜伽過程中,會開始透過身體的感受察覺到情緒的流淌,在一個看似沒人惹你的瑜伽課裡,一個突如其來悲傷或憤怒就如此出現,肌肉塵封已久的記憶被打開,積累的壓力終於得以紓解、得到鬆弛與療癒。
你的身體也有不適的地方嗎?除了按摩與看醫生外,一個更長久有效、積極且有責任感的解決之道便是當起自己身體的愛人,時常了解他的狀況與他相處、對話、互動,並且學習如何自我放鬆與修復。
部分摘自- 身心合一 Ken Dychtwald Ph.D